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吹响,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梦想回归乡土。白城市通榆县十花道乡90后青年白士奇,放弃城市打工生涯,回乡养殖蚂蚱,不仅闯出个人致富新路,还带火了周边夜市经济。
走进通榆县十花道乡新富村蚂蚱养殖厂,白色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手指粗的蚂蚱四处蹦跶,发出“簌簌”的扑腾声,50斤的青草,2小时就能吃得干干净净。
“头一茬蚂蚱2个月左右就能出棚售卖,预计收获700多斤,按市场价40元/斤,仅这一茬就收入近3万元。如果经过烹饪后在夜市销售,每斤利润还能再增加10元。”白士奇说。
今年4月,白士奇经过市场调研和实地考察,发现蚂蚱养殖具有周期短、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等优势。他投资3.5万元建起3座5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专门培育“东亚飞蝗”这一优良品种。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因经验不足,第一批蚂蚱卵孵化率仅80%,这让白士奇既心疼又着急。他查阅资料,请教专家,蹲在大棚里反复试验、摸索,终于找准了问题症结。
白士奇说:“运输过程当中有一定损耗,因为这个卵就一层薄膜,一碰受力就坏了,主要是温湿度没控制好,孵化池上面应该再加层保鲜膜,孵化率就会提高。”
如今,白士奇养殖的蚂蚱深受本地散户喜爱,无论在生鲜市场,还是在夜市摊位,都成了抢手货,预计年收入将突破8万元。小小的蚂蚱,不仅“蹦跶”上了餐桌,“蹦跶”进了市场,也“蹦跶”出了致富的新路子。
谈及未来,白士奇充满信心。他计划扩大规模,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将蚂蚱养殖的技术和养蚂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乡亲们,让大家都能创业致富。
通榆县十花道乡新富村驻村第一书记郑金鑫说:“‘东亚飞蝗’投资少,见效快,2个月就能回本,如果效益好,来年想在全村推广,同时拓宽销售途径,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从城市打工青年到乡村“蚂蚱小哥”,白士奇用智慧和汗水证明,乡村大地藏着无限生机。乡村振兴,正需要更多像他这样敢想敢闯、扎根乡土的年轻人。愿更多游子带着本领回归,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家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新活力。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毕琨宜
通讯员 李桂华 张晓龙
通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