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向海:从风沙之城到鱼米之乡 要闻-白城站 房彦妮 3650377
通榆向海:从风沙之城到鱼米之乡 要闻-白城站 房彦妮 365037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白城站 > 要闻

通榆向海:从风沙之城到鱼米之乡

2022-11-07 09:47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过去,通榆曾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现在,通榆口口相传这样一句佳话:东有长白,西有向海。 
  通榆的变化归根结底还是水的变化。近年来,通榆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以河湖长制为牵引,以河湖连通为抓手,着力做好工程+治理,生态+修复保护+产业三篇文章,在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发展水经济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引水:工程+治理
  近日,记者在位于向海水库东侧的霍林河支流的河道旁看到:一台台挖掘机正铲起河底的淤泥,一辆辆满载泥土的货车穿梭而过。而就在刚刚施工结束的上游不远处,宽阔的大肚泡湖面已经泛起层层涟漪。
  “深挖淤泥,拓宽河道,让湿地相嵌、河湖连通。”面对即将收尾的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通榆县林草局局长程静涛说,“我们要做的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更多的是要让水造福一方百姓。”
  自2014年起,通榆县实施了河湖连通工程,引霍林河、洮儿河水,将通榆境内12个泡塘贯通注水一并与向海、兴隆、胜利三座水库相连。仅2021年,河湖连通工程蓄(补)水就达1125.6万立方米,同时,不断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节水效率,共建设高效节水面积177万亩,呈现了草茂粮丰、渔兴牧旺、水碧天蓝、人水和谐的美好环境,恢复了通榆原生态的本来面目,使曾经由于环境恶化,湿地面积减幅达到90%的向海,重新回归了绿色天然。
  治水:生态+修复
  登上向海自然保护区的揽海阁,远眺湖面,水草丰茂,万鸟翔集;湖泽、沙丘、榆林相映成画,魅力十足。昔日无人问津的向海湖,经过治理,一跃成为集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为一体的“一池活水”,如今这里成了国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向海湖是向海国家4A级景区内最大的湖泊,多年前,曾因污染严重影响着当地渔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那时候向海湖无人问津,游客到向海来也不愿意到湖边看看,湖面太埋汰。”村民沙广军说。2017年,河湖长制实施以来,通榆县将纳入河湖长制管理的3条河流和42个湖泊全部建立“一河(湖)一档”,同时健全常态化河湖“清四乱”工作机制,相继开展了河湖“清四乱”“回头看”专项行动、“清河行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种阻碍行洪高杆作物等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整治成果,仅2021年就清理河湖垃圾42立方米,拆除非法违建8处,清除非法围堤400米。
  护河治河,所有河湖恢复了本来面貌,为候鸟栖息、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必要条件,目前,向海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的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白鹤、白头鹤、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等10种珍禽,鸟类总数达299种。候鸟迁徙的时节,每年来向海停歇觅食、繁衍生息的游禽、涉禽等候鸟达几十万只。被誉为“吉林西部之肾”的向海生机勃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相继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向海,以其独特秀美的风姿饮誉中外,年接待游客数万人。
  净水:保护+产业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县城东侧的霍林河支流两岸。沿着宽阔的板油马路,汽车穿行于无尽的绿海,只见河面上碧波荡漾,桥坝相依,白鹭振翅,鱼翔浅底。毗邻的东方电气、三一重工、远景风机,水发电力、牧原集团等一批规模大、质量好、结构优、带动强的高端项目也因为保护性开发,遍地开花。
  多年来,静静流淌的霍林河支流滋养了生生不息的通榆人。然而,十年前,霍林河支流却陷入荒草遍布、水体污染的窘境。
  保护性修复!通榆对症下药:拆除砖厂、清垃圾、铺沿路、固堤坝、种牧草。同时,通榆县三达水务有限公司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口设置了入河排污口,设立标识牌,已实现清单式管理和规范化建设并具备采样监测条件。另外,还建立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按月在线数据监测记录及监测报告。
  通榆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不断健全县、乡(镇)、村三级河湖长体系,现场调研勘测,对额木太河、霍林河、洮儿河三条河流、三座水库及12个泡塘水系进行综合整治,全面打造“河库相连、河塘相连、河河相连、河湖相连”的生态水系格局。特别是霍林河支流两岸已筑起了牢牢的生态屏障,一大批高效产业项目也应运而生,构建起了沿河经济产业带,将水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融合,探索出一条保护河湖、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共赢之路。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星植 通讯员 李桂华
编辑: 房彦妮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