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林:真心真情三十载 谱写民族团结好篇章 要闻-白城站 赵新 272920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陈宝林:真心真情三十载 谱写民族团结好篇章 要闻-白城站 赵新 272920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白城站 > 要闻

“吉林好人 引领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 “吉林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事迹报道

陈宝林:真心真情三十载 谱写民族团结好篇章

2018-09-16 07:24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人们赞美蜜蜂的可爱,是因为蜜蜂用辛勤的劳动酿造了芬芳的甜蜜。在白城新闻界和文学艺术界,有这样一个如蜜蜂一样辛勤劳作的人,三十多年来笔耕不辍,发表文学作品、新闻稿件和图片数千篇(幅),他就是刚刚获得“吉林好人 最美民族团结之星”光荣称号的蒙古族业余新闻宣传工作者、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报编辑部主任陈宝林。

  创建民族歌舞队 做少数民族文化使者
  “1981年,我高中毕业,就回到了家乡——蒙古族乡包拉温都,那里也是通榆县最偏远的乡村。当时包拉温都不通车不通电,我在文化站的重要工作就是每天晚上用柴油发电机发电,保证村民们看新闻联播等电视节目。”陈宝林回忆说。
  当时农村生产生活比较艰苦,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是十分困乏。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年轻的陈宝林根据蒙古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充分利用在乡文化站工作的有利条件,创建了通榆县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歌舞队。在歌舞创作演出中,他把党的富民、少数民族等政策融入到节目里,编排出200多个短小精悍、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为边远的乡村带来了欢声笑语,把党的惠民政策传播到了千家万户。
  为了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寒冬腊月,陈宝林带领歌舞队徒步往返于村屯之间义务演出,脚磨起了血泡,风霜染白了双鬓。几年里,歌舞队走遍了县内及内蒙古毗邻的40多个乡镇,场场演出爆满。当年歌舞队的老演员、蒙古族乌力格尔传承人梁海青说:“都过去30多年了,遇到当年看过我们演出的老乡,还能唠几句,当时那就是我们农民的‘春晚’。”草原上这支充满欢笑的歌舞队深受广大农村民喜欢和欢迎,并在全县文艺汇演中榜上有名。

  创办民族文学社 助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在发展壮大歌舞队后,在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陈宝林并未停歇。“通榆县民族文学创作爱好者很多,但是当时载体很少,面对广大村民更是空白,于是1984年我就着手创办全省第一个乡级少数民族文学社,随后又办起独具乡土风情的文学小报——《杏花》。”陈宝林对记者说。
  《杏花》独特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上乘的质量,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赞扬,时任省民委主任金荣俊、省文化厅厅长吴景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邵华等分别为“小报”亲笔题词、写序、祝贺,省新闻出版局特批了刊号。
  1984年以来,带有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的《杏花》,与全国20多个省、市文学社及1000余名文学爱好者,以报会聚、以笔会友,传播着可歌的民族事迹,传承着优秀的民族文化……
  就是这样,陈宝林把通榆县名不见经传的边塞乡村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写出了吉林,写进了祖国各地。于是,向海丹顶鹤、包拉温都杏花林、西艾力奶牛等在吉林省乃至全国出了名。

  撰写优质新闻稿 传党和国家富民政策
  1992年,陈宝林离开故乡,调到县城工作。随着工作岗位的转换,他也从一个文艺工作者,转变为一名新闻工作爱好者。在担任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计生助理期间,精心撰写40多个计生稿件,其中,《对计生户实行优惠政策》一文发表在《中国人口报》上。从事计生工作8年的时间里,他撰写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群众响应国家号召,走少生快富道路的优秀文章,先后在省市县报刊及电台电视台发表稿件2000余篇,最多时一天发表2至3篇、一年发表400余篇,成为当时撰稿最多的计生干部。先后被省计生委和省人事厅记三等功,被通榆县委、县政府记大功两次,被中国农民报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

  1997年通榆县第六林场以改造低质林名义,决定对包拉温都大面积杏树林进行更新改造。得知消息后,陈宝林马上将情况告知乡领导,并亲赴现场进行阻止,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宣传国家保护林业、环境等法律法规政策。最终,在陈宝林的全力坚持下,及时制止并保住了近万亩天然杏树林,保护了民族乡的合法权益。
  1999年,陈宝林担任中共向海蒙古族乡党委副书记后,主动包保全乡最贫困、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乌兰塔拉村,结合党和国家政策,采取“富帮穷”、“上项目”等措施,争取资金300多万元,开展“圈养绒山羊”、“葵花园区”等项目建设,引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陈宝林深入各村屯采访,先后写出了《向海村民的心声》、《心系向海、情满鹤乡》、《足迹深深印草原》等10余篇帮扶经验。为宣传向海,打造通榆民族旅游品牌,他抽暇写出近200篇稿件,撰写了《向海小城镇建设与旅游开发》等研究性文章,为向海蒙古族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合工作做宣传 促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2007年陈宝林调到白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为了及时报道全市少数民族群众劳动就业工作,他经常深入全市8个蒙古族乡搜集素材,狠抓劳动保障信息宣传,并努力解决少数民族劳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他撰写的全国优秀农民工——通榆县兴隆山镇蒙古族青年胡大峰、打工红娘——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哈斯巴根等60多位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创业事迹,先后在《中国劳动保障报》《吉林日报》等报刊发表。陈宝林建议有关部门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原则,扩大城乡少数民族培训规模,增加就业创业人数。几年来,全市5个县、市(区)举办少数民族就业再就业培训36期、培训人数1100人,带动就业740人,建设项目基地19个。为全市少数民族就业创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陈宝林调入白城医高专党办工作,主要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他组织带领全校师生创办独具特色的校报,办报中他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宣传“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教育,不断形成各民族师生平等友好、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意识。2015年起每年他在校报上开辟《新西部新青年新希望》专版,宣传援藏青年、维族学生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以身作则引导师生注意掌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则,正确看待民族间的差异,促进了学校各民族师生的团结和谐。

  按照国家民委和教育部的要求,陈宝林建议学校将每年九月确定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学校组织了千人安代舞表演、民族歌曲大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等活动,他在抓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寒署假时间带领学生深入民族乡村采访、学习。2016年他以家乡万亩天然山杏林为素材拍摄的作品《花开遍野》荣获新文化报月度最佳图片展。2017年,他指导学生撰写的蒙古族琴书传承人梁海青《让乌力格尔响彻草原》刊发在省内外杂志上。几年来,陈宝林同志以“滴灌”式,促使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民族教育中不断完善,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展示交流平台、增进了友谊,也在各族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30多年来,陈宝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骄不躁,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处变不惊,他有草原胸怀,广阔无垠;黄榆风骨,坚韧挺拔;杏花气质,报春不争春。在多年工作的摔打锤炼中,已经成长为白城市一名颇具名望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在高教宣传工作中,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宣传工作者,在民族事业发展中成为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星植
编辑: 赵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